close

上海中小學新學期第一課以多種形式聚焦傳統文化

2月23日,上海130多萬中小學生迎來開學第一天。也許是因為春節才過,新學期第一課,許多中小學校都動足腦筋,從環境佈置到迎新活動都滿是濃濃的喜慶年味兒,沒有急著教授各個學科知識,而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,引導少年兒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,學習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,使傳統文化精神內化於心、外化於行,培養學生愛祖國、愛傢鄉的高尚品德,讓開學第一天,成瞭別開生面的“德育日”。

“臘月二十四,撣塵掃房貼窗花。我和媽媽一起剪窗花。剪窗花有三個步驟:折紙、畫圖、裁剪,窗花代表瞭吉祥、幸福、喜慶……”

早上8點,童聲齊唱起莊嚴的國歌,國旗冉冉升起,普陀區回民小學新學期開學典禮開始瞭。沒有板著面孔長篇大論的講話。李一鳴等5個年級的學生代表,舉著自己書寫制作的剪紙、對聯、年夜飯菜單等,說說春節習俗,講講“我是這樣過年的”。隨後,一位位學科老師笑瞇瞇地登臺,送出對學生們的新年期望:“祝同學們新的一年體魄夠強健,健康旺旺旺!電梯維修公司”“願大傢埋下友愛的種子,多交好朋友,心中有愛,旺旺旺!”惹得臺下一片歡笑聲。

同一時間,楊浦區中原路小學的開學典禮辦成瞭“遊園會”:校園上空高高低低飛著漂亮的風箏,操場上學生們分別紮堆玩著抽陀子、打彈子、踢毽子、套圈子、扯鈴子、挑棒子等傳統遊戲,一間間教室裡還有“非遺”傳承人擺攤指導孩子做糖畫、棕編、紮染、兔子燈、刻橡皮章……對於上海地方“非遺”和中華傳統技藝的瞭解和感受,就在活潑快樂的玩耍菜梯價格中自然生成著。

在普陀區平利路第一小學,孩子們一進校門,就能看到兩隻蹦蹦跳跳的“祥犬”,收到學校精心準備的“賀歲紅包”,裡面裝的不是壓歲錢,而是一句句祝福話語――“祝新學期快樂多多!收獲滿滿!身體棒棒!智慧多多!”不少紅包裡還有一張幸運兌獎券,幫助孩子實現一個小小心願:比如在智慧坊與校長書記共進下午茶、外出參加一次職業體驗營、元宵節在學校品嘗湯圓、兒童讀書節領圖書等。

開學日變成活動日、傳統文化體驗日,上海的各個中小學校多是“早有預謀”:寒假前已經佈置瞭相關的社會調查和課題活動作業,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、註意觀察、拓寬視野、培養能力。“學科作業都是‘正經的’做題背書,這樣的活動作業很輕松好玩,又有收獲!”回民小學四年級二班的李盈萱告訴記者,這個寒假,不光是自己的學校佈置瞭瞭解春節民俗的作業,所有普陀區透天電梯保養的學校還有一項“大國重器”活動,少先隊員們分成小隊,沿著蘇州河畔探尋重要的歷史紀念地。她們小隊花瞭一天時間,參觀上海紡織博物館和四行倉庫,知道瞭黃道婆的故事,更被抗戰英雄的事跡震撼著。盧灣中學為學生佈置的寒假作業是“非遺”項目探尋,一開學,學校舉行的非遺遊園會上,各個班級爭相展示寒假作業:有演上海傳統戲劇滬劇的,有唱“非遺”民歌的,更有各種傳統手工制作的,互相交流學習。

在“普陀德育”公眾號上,可以看到該區內許多學校學生團隊參加“大國重器”探訪活動、民俗活動和在校內外學習體驗傳統文化活動之後上傳的記錄,足有數百條之多。這樣的“活動作業”和記錄,其他區也基本相近。

重視傳統文化教育、非遺傳統技藝傳承,通過生動有趣的民俗活動體驗,瞭解中國歷史,樹立民族自信,在上海各中小學已蔚然成風,還探索出瞭不少有益的經驗與模式。比如,上海實驗小學開展“小龍人”德育主題活動已經持續瞭20年。在回民小學,通過傳統節日體驗民俗文化開展民族團結、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動,每年都有五六次。持之以恒的努力,讓學生打心底為中華文化點贊。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8fh9buz7p 的頭像
    c8fh9buz7p

    小啾啾的開箱分享

    c8fh9buz7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